在邢台市南七公里处的十里铺村内有一座梅花亭。明正德年间,由沙河县令方豪筹资所建,因唐代名相宋作“梅花赋”而得名。清康熙年间,县令孔尚基曾重修。清乾隆十五年,知县孙凤立得知高宗弘历“巡幸河南”,回京路过沙河,遂将梅花亭,大加开拓,别立堂室,回廊曲栏,造桥引水,使之成为一处“廊接亭堂尽,池榭曲径幽”的小巧玲珑、优美别致的“梅花公园”。梅花亭位于梅花公园中间,木质结构,四角攒尖式顶,亭底平面为正方形,边长七点六米,亭高四点五米,四周边沿用青条石垒砌,全亭共十六根木柱,其中,外柱十二根为方柱,内柱四根为圆柱,柱下有石柱础,总高约六米。 武侯垂拱三年,宋璟二十五岁,游东川时,在沙河县作《梅花赋》,在序中赞梅,实以此自喻。其赋曰:“垂拱三年……”。 《梅花赋》全篇共计五百六十字,以花喻人,词丽言切,备受历代文人所称道。晚唐文学家皮日休评“梅花赋”时说,写得“清便富丽”,也赞他为人“刚态毅状,疑其铁石心肠”。 公元一七五零年,高宗乾隆皇帝带皇后和一批文武大臣巡幸河南返京时,路过十里铺,听说这里是唐名相宋璟故乡,于是便“停驾驻跸”于此。乾隆一生是个好大喜功,又善于舞文弄墨的封建皇帝,因读《梅花赋》羡慕前贤,故在十里铺挥毫行书《梅花赋》。随之,又写了“东川诗”一首,并画古梅一枝,以赞颂宋璟是位忠心为国的前贤。后人将赋、诗、画刊刻于石,镶嵌在梅花亭北侧的梅花堂内墙壁上,称之为“乾隆御书石刻”。 御笔《梅花赋》石刻镶嵌在梅花堂内中间墙壁上,长二点九米,宽零点八八米?!睹坊ǜ场肥撬苇Z一生杰作,诗以赞梅抒情,“赋梅盖以自况”。乾隆行书石刻,字体结构严谨、运笔柔润、宛转流畅、潇洒华丽,具有一定书法艺术价值。赋书互映,珠联璧合,大有异曲同工之妙。 御笔《东川诗》石刻镶嵌在东间墙壁上,长0.69米,宽0.61米,为五言诗一首。诗曰: 
东川成赋已, 此处得亭留。 梓里余风远, 梅花古调幽。 谁与凭点缀, 乍可适歌游。 绕砌寒英绽, 平地活水流。 才华唐岂乏, 忠亮世稀俦。 俪句寻廊读, 端知气味投。
|